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下飞机后和同事吃西贝,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用“实在太恶心”形容体验,还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饭馆标注预制菜。
这条看似普通的消费吐槽,在24小时内演变成一场牵动整个餐饮行业的攻防战——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夜从新疆飞回北京,晒菜单、开放后厨自证,甚至放话“起诉罗永浩”。
罗永浩则全网征集线索,直言“要推动预制菜知情权落地”。这场混战的背后,藏的不只是西贝和罗永浩的恩怨,更是消费者、餐饮企业与预制菜行业的深层矛盾。
01
24小时内的舆论升级,
从吐槽到起诉?
社媒网友的讨论逐渐延伸,有人吐槽“西贝价格虚高,用预制菜更不值”;有人支持“强制标注是刚需,不然就是被蒙着吃”;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愿意去西贝入职,帮着找预制菜证据”。
少数中立声音则疑惑:“羊腿、杂粮筐这类菜本就需要提前加工,到底算不算预制菜?”这个疑问,也成了后续争议的核心之一。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这场风波最绕不开的,是“预制菜的定义之争”。西贝反复强调“我们100%没有预制菜”,贾国龙甚至特意区分“预加工”和“预制菜”:“预加工是提前处理食材,比如切菜、腌肉;预制菜是提前做好成品,加热就能吃,我们按国家规定,没一道是预制菜”。
但消费者和罗永浩的理解,显然和西贝不一样。在很多人眼里,“料理包加热”“半成品复炒”都算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异的根源,在于预制菜的国家标准至今未落地实施。
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文首次明确: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得添加防腐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2024年7月,《预制菜》国标开始征求意见,定义为“无防腐剂、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但截至2025年9月,这份国标仍未正式实施。
现在市面上的标准,多是地方或行业协会制定的,比如中国烹饪协会2022年的标准,把预制菜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
标准不统一,导致商家和消费者各说各话,西贝觉得“预加工不算预制”,消费者却觉得“不是从头现炒就是预制”。知情权的缺失是消费者与餐饮端对预制菜定义认知不统一的结局。
02
餐饮行业的效率与
消费者信任平衡困局
西贝的被动,也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缩影。这些年预制菜的发展速度很快,2024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预计2026年能到7490亿元。对连锁餐饮来说,预制菜是降本提效的利器——减少对厨师的依赖、保证菜品口味统一、缩短出餐时间。
矛盾在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和企业的需求完全错位。一方面,年轻人已经接受了预制菜,春节期间预制菜销量暴涨就是证明;另一方面,到餐厅吃饭时,大家又追求“烟火气”,觉得“现炒才值这个价”。反观西贝,根据后续公布的“老罗菜单”,菜品单价约51元的定位,本就让消费者对品质期待更高,一旦和“预制菜”挂钩,就容易引发对性价比的质疑——这也是为什么西贝反应这么激烈,却越辩解越被动。
对于这种困局,一些企业选择“去预制菜化”求生。乡村基关闭了中央厨房,强调“所有菜现做”;老乡鸡更直接,在菜单上标注“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还开通了“厨房直播间”,让消费者实时看做菜过程。这些做法看似不同,本质都是在消费者信任和企业效率之间找平衡。
03
餐饮工业化的未来不在名目之争,
而在品质之战
西贝和罗永浩的交锋还没结束,贾国龙已经宣布“370家门店全部开放后厨”,罗永浩则在继续征集线索。无论最终官司结果如何,这场风波无疑又将预制菜推向了风口浪尖。
预制菜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餐饮行业的运营效率,这与食品安全和品质并无必然联系。预制不代表不安全不好吃,传统现制也未必更安全更好吃。
然而,当前大众消费者对于预制菜,存在认知差异,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是现代餐饮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撕裂感。企业追求效率、标准化和规模效应,试图用科学管理解构千年饮食文化;而消费者渴望的是锅气、是人情味、是厨师手心温度传递的情感连接。当企业拿着国家标准证明自己的“清白”,消费者却用舌尖感受着“预制”的痕迹,这种错位注定让争议愈演愈烈。
大众对预制菜的负面印象,绝非空穴来风。太多体验支撑了这种认知:加热过度的肉品失去弹性的口感、统一调味缺乏层次的味道、永远达不到现做菜肴温度恰到好处的状态。这些细节累积成一种整体感受——工业化的“完美”反而造就了美食的“平庸”。
然而,将预制菜一概否定也是不公允的。真正的出路不在于争论定义,而在于提升体验。那些成功的预制菜案例已经证明:当产品能够复现甚至超越传统烹饪的美味时,消费者会用实际行动表示认可。联舌工坊的臭黄鱼能够年销数亿,不是因为打了“非预制”的擦边球,而是因为真正做到了“好吃”。
餐饮工业化的未来不在名目之争,而在品质之战。企业应该少一些概念游戏,多一点对产品的死磕。标准可以定义范畴,但定义不了美味;文件可以规范行业,但规范不了味觉。消费者最终只会为那些真正满足口腹之欲的产品买单——无论它叫什么名字。
预制菜的真正破局之道,是让消费者吃不出是预制菜。当工业化能够完美复现锅气、保持食材质感、呈现层次丰富的口味时,名词之争自然消解。大众从来不是反对技术进步,而是反对以进步之名的体验降级。
在这场争论中,最朴素的真理往往最有力:好吃才是硬道理。消费者的舌头,永远是餐饮行业的终极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