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智慧植保创新团队揭示了鱼尼丁受体突变介导的草地贪夜蛾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发现该突变在导致高水平抗性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草地贪夜蛾的环境适应性和入侵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入侵害虫。双酰胺类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草地贪夜蛾的防控,但是草地贪夜蛾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靶标抗性机制尚不明确。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利用昆虫粪便DNA的无损伤基因型鉴定方法,为高效筛选基因编辑个体提供了新路径。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草地贪夜蛾RyR I4734M纯合突变品系。与野生型相比,突变品系对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分别产生396.7倍和149.1倍的高水平抗性,且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该突变在赋予抗性的同时,伴随着显著的种群适合度代价,表现为突变品系生命周期延长、繁殖力下降、飞行能力显著减弱。该研究系统揭示了RyR I4734M突变在抗性形成与生物学行为调控中的双重功能。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创新专项、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等项目支持。(通讯员郭建英)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8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