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订单骤停
价格跌入“冰点”
广东、海南两大主产区500-800克规格罗非鱼的工厂收购价,已跌至自4月份美国加征179%高关税以来的最低水平。广西地区虽尚未进入出鱼高潮,但市场报价也回落至两个月前的低点。
广东一位出口企业高管直言:“7月开始,我们几乎没再收到美国订单,只能被迫减少采购。”据多方证实,美国西海岸订单在7月5日已全面终止,东海岸更早在6月便停止下单。而这一时间节点,恰逢广东和海南大量罗非鱼集中上市,形成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
关税谈判僵持
出口形势雪上加霜
当前实施的55%关税政策,源于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达成的临时协议,预计将持续至8月12日。海南某出口企业高层表示:“我们无法预测8月后的关税走向,只能继续与客户保持联系,维持最低限度的出口渠道。”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市场对白肉鱼的需求仍在,但受关税压制,采购商大多选择观望。即便有部分规格产品(如7-9盎司鱼片)价格小幅上调,也不足以弥补整体订单流失造成的空缺。
养殖端承压
产业链风险加剧
市场需求骤减叠加出鱼高峰,使得养殖户承受极大压力。一位海南从业者坦言:“当前美国客户大多已完成前期备货,短期内不会再下大单。与此同时,国内大量12月投苗的鱼已达到上市标准,出鱼量持续攀升,价格难以支撑。”
业内人士指出,若关税问题无法在8月前取得进展,行业可能面临更大动荡。“现在只是开始,最难的时候还在后面。”一位广东养殖企业负责人警告道。
市场信号混乱
观望情绪加剧
据美国第26周数据,冷冻罗非鱼片出现规格性价差:5-7盎司鱼片下跌0.05美元/磅,7-9盎司则上涨同幅度。这一反常现象反映出市场库存压力与采购节奏紊乱,加重了供应商的不确定预期。
截至目前,中美双方尚未明确后续谈判时间表,仅表示将“保持沟通与合作”。在这种僵持状态下,出口型加工企业、苗种公司及养殖户均处于被动状态,整个产业链进入高压模式。
在这一波跌势中,中国罗非鱼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短期内,任何价格反弹的可能性都将取决于中美贸易政策的实质性转折。